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耿智教授莅临我校作学术讲座

发布者:侯卫卫发布时间:2019-10-25浏览次数:1233

2019年10月24日下午,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耿智教授莅临我校,为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的师生做了一场题为“道通为一: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的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周红民教授负责主持此次讲座。

周红民教授首先对耿智教授做了简单介绍,随后讲座进入主题。耿教授首先对道通为一的哲学观做了简单介绍,又对中国翻译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他提出,无论是中国的佛经翻译,还是西方的圣经翻译,都坚持直译。随着社会的发展,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和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逐渐成为最受大家公认的标准,但这些翻译标准仍然遵循着“忠于原文的实质内容”的准则。

耿教授发现,从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国外翻译理论以及如何建立翻译学的问题,于是他便提出了在新时代要以庄子“道通为一”的哲学观来探讨中国的翻译途径。 “道通为一”这句话来自《庄子齐物论》:“故为是举莚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从翻译的角度而言,是指需要翻译的原作是一个客观存在体。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无论是正译还是曲译,那都是译者或多或少地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到客体上去了。而一个客观存在体式有实质内容的,凡是忠于实质内容的就是正译而不是曲译。直译和意译只是表达形式不同,只要忠于实质内容,都可以说是成功的翻译。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耿教授就林琴南和萧乾译两位译者对莎士比亚诗歌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再次强调“道”在翻译中就是要尊重语境。接着,耿教授根据“道通为一”的哲学思想,我们阐述了主旨的判断和主旨的再现。耿教授提到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夏天”的意象,向我们说明了宗教信仰,历史地理等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耿教授还分析了杨绛先生等译者的《老残游记》译文,再次指出译者只有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才能履行翻译工作者应尽的基本义务。

耿教授的讲座不仅增进了大家对翻译研究的了解,为以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大家收益颇丰